隨著深冬的來臨,天氣是越來越冷,讓平常就不愛做飯的“懶人們”找到了不做飯的借口(當然還有一些因為工作比較忙碌而選擇的外賣的的市民除外了)。隨著天氣逐漸變冷,許多“懶人們”和工作比較忙碌的市民開始選擇訂外賣。然而,一些外賣中帶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卻成了“暗器”,不少人被扎傷或者割傷。
今年26歲的小李是一名銀行職員,中午由于休息時間較短,往往選擇比較便捷的外賣。15日中午,小李選擇了一家快餐店的外賣,并點了一份西紅柿雞蛋湯。然而,不成想吃飯的時候嘴唇被鋒利的勺子邊劃破了。“那把塑料勺子邊上還有一塊突起的地方,很鋒利,或許是太匆忙沒留意,嘴唇就這樣被劃破了”小李說。
據了解,根據《塑料一次性餐具通用技術要求》(GB18006.1-2009)的規定,一次性餐具外觀不能有明顯異物、起泡、模型缺陷、毛刺、膨脹及其他缺陷;結構上邊緣光滑、規整。而記者走訪多家餐館和市場發現,現在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多為三無產品,并沒有明顯的安全使用標識。這讓不少市民對餐具的材料等提出了懷疑。
據淄博市職防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曹佃波介紹,如果餐具是三無產品或未經過嚴格消毒的,很可能引起細菌感染。“現在一些勺子或者筷子都很鋒利,來醫院就診的病人中就有被餐具劃傷的。”曹佃波說。
據東莞炅盛塑膠科技有限公司的專家介紹,辨別一次性塑料餐具好壞的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認準QS標識。此外還可通過聞氣味、摸質感等方式。倘若市民對一些塑料餐具的構成材料不了解,那就要盡量避開高溫。最好不要使用塑料餐具進行禽肉類解凍、烤蛋糕等操作,因為塑料在加熱或者冰凍的情況下會加速老化,而一旦出現泛黃變脆的現象。
那么為何塑料在冬天會有容易變的很脆的現象發生?
東莞炅盛塑膠科技有限公司專家: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大分子聚集體,大分子的特點是溫度低時運動慢,溫度高時運動快。在冬天時,分子運動慢,當塑料受到外力時,物體變形,由于分子運動慢,外力就不容易傳遞走(均分內應力)或消耗掉(分子鏈摩擦),所以容易產生內應力集中,當內應力大到一定程度時,大分子就斷了,引發裂紋,裂紋會引內應力集中而傳播,塑料就斷了。